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是怎样的 现代版何不食肉糜是怎么样的

2022-05-27 11:19:00

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是怎样的

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是说晋代有一年发生饥荒,百姓没有粮食吃,只有挖草根,吃树皮,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。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,大为不解,并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: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,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?何不食肉糜讽刺了晋惠帝说话不切合实际,体谅不到对方的难处,意指其痴呆不能任事。

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自《晋书·惠帝纪》:帝尝在华林园,闻虾蟆声,谓左右曰:“此鸣者为官乎,私乎?”或对曰:“在官地为官,在私地为私。”及天下荒乱,百姓饿死,帝曰:“何不食肉糜?”其蒙蔽皆此类也。

在任何一个新政权中,开国元勋往往是一代精华,靠才干取得尊荣。不过晋王朝的开国元勋,却是那个时代中最腐败的一群无耻之徒。比如皇帝司马炎,他曾下令天下禁止嫁娶,所有良家女子都可能被选入宫,名门贵族家的女孩子都穿着破衣服让自己变丑逃避。

即便如此,他还是挑了一万多名姬妾入宫,以致他每天发愁,不知道到谁那里睡觉才好,就乘坐着羊车,任凭羊停在何处,他就在哪里过夜。有些美女想办法得宠,就将竹叶子插在门口,地上洒上许多盐汁,羊就喜欢竹叶和咸味,就停下来吃。这样,这些美女就得到了晋武帝的宠幸了。

在这种不讲究优生优育的情况下,司马炎生了一个智商远低于正常人的嫡子司马衷,而且是合法皇室继承人。听见青蛙叫声,司马衷会问:“它们为什么叫?”听见有人饿死,他大惊说:“没有饭吃,为什么不吃肉粥?”这就是著名的“何不食肉糜”的来历,被戏谑了千年。

现代版“何不食肉糜”

何不食肉糜。出自《晋书·惠帝纪》:帝尝在华林园,闻虾蟆声,谓左右曰:“此鸣者为官乎,私乎?”或对曰:“在官地为官,在私地为私。”及天下荒乱,百姓饿死,帝曰:“何不食肉糜?”其蒙蔽皆此类也。

简单来翻译一下就是,百姓饿死了,没有粮食吃。晋惠帝说那么老百姓为什么不吃肉呢?

晋惠帝的愚钝之类不予以讨论,只说这个观点“何不食肉糜。”也就是认识问题不全面,只从自身出发。皇帝不吃粮食,可以吃肉。但老百姓连粮食都没有了,去哪里找肉呢?这个在现在有个说法叫作幸存者偏差,大概和这个也有几分相似。以偏概全,主观臆断,从自己的认知范围思考一个事情的行为。

现代版本的何不食肉糜比比皆是,数不胜数。但是每个人还是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,是在帮助别人或者自己。其实不然,因为无知造成的伤害更大。

举一个例子,现在很多的电视剧《开端》,我也觉得吃瓜群众就是一群何不食肉糜的人。

PS:以下涉及剧情剧透,如果引起观剧舒适度,请绕行。

王萌萌的悲剧,也就是电视剧开始的理论基础。造成这一悲剧键盘侠的推动也有一定的责任。不能一个一个女孩子为何突然下车,仅仅通过一小段视频文字,就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来考虑,从而恶语相向,推动了悲剧。

一个事情的对错原委,一定要结合当时情景,背景,原因来看待问题。不能单单根据现在的生活习惯而考虑这个问题,否则可能与真相南辕北辙。不知全貌不予置评,这句话是正确的态度。

解放前夕民国经济大崩盘,市民扛着麻袋的钱去买东西。先不讨论其他,只说扛着麻袋钱方便不方便。如果按照现在何不食肉糜思维,是不是会说:怎么不能刷卡呢?或者为什么不手机扫码支付呢?

岂不是贻笑大方。

前一段时间,刘学州事件不就是因为键盘侠影响的。一个少年就这样丢失了生命。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,来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。不知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。

刚遇到一个新事情,都会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面,和所谓的生活常识。至于这个事情的对与错,经过自己的生活滤网,而来判断这件事情的个人看法。其实并没有人在乎事情发生人的生活状态,知识,当时情况,家庭因素,社会环境等等,从而使得事情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

你的指手画脚,却导致了别人的支离破碎。

就比如,封城时候,隔离在异地。想吃馒头果腹在网上寻找,有的人却说现在年轻人只会点外卖,不会动手做饭?

就比如,我想回家过年,怎么才能回去?有的人说就不会自己开车吗?殊不知他人的家庭情况不足以买车?

就比如,亲人逝去,子女却不能回来尽孝。有人说这个孩子多么的不孝顺。殊不知子女也有回不来的苦衷。

还有国外认为中国崇拜的龙,就是残暴的象征。

何不食肉糜,不就是要求别人生活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进行。

大千世界,无奇不有。何必按照自己来要求?

未知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。少一点何不食肉糜。

关闭
精彩放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