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儿哭闹时可以去车厢连接处。接打电话的,大声聊天的,外放声音刷视频看剧的,也应该一起去车厢连接处。要一视同仁么。
不然孩子们问:“为什么小孩子不可以大声说话喊叫,大人却可以大声喧哗”,你们怎么答?
要回答——“因为大人们都是欺软怕硬的”吗?
(资料图)
我从声学的角度解释一下:小孩的声带还没发育完全,声带薄而短,震动的频率比较大,因此声音比较尖细,音频较高(注意不仅是分贝大),是十分刺耳、让人不适的声音,类似于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让人难受的道理,而且不知什么时候能停止,还是要管教一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“人类对声音的感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:一是先天的耳蜗构造,决定了我们可以感知频率在20~20000赫兹区段的声音,并对1000~5000赫兹区段的声音更敏感;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,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我们对特定声音的主观感受。
大家对响度相同的不同声音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,等响曲线(表示人耳灵敏度的变化)揭示了声音对于人耳而言是非线性(指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,而是曲线、曲面或不确定的属性)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等响曲线在2000~4000赫兹区段陡然下降,说明我们对于这个频段的声音更敏感,而指甲刮黑板、刀叉摩擦盘子、椅子拖地板、婴儿的哭叫等声音,都在此范围内。有研究发现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在听到这类声音后,心率会先小幅度下降,然后迅速地升高,并在 6 秒后回到基准值 。这些声音不仅会令人烦躁,带来类似恶心的感觉,而且比恶心更令人警觉、厌恶。
是因为敏感导致难以忍受吗?研究人员认为,我们难以忍受这个频段的声音,是自然选择的结果:野兽啃咬骨头、黑猩猩警告的声音刚好在此范围内。所以,这个频段的声音所带来的不适感更像是一种进化的副作用。
科学家还发现,当人们感知到2000~4000赫兹的声音(例如指甲刮擦黑板的声音)时,人脑中的杏仁核(情绪调节的中枢)和听觉皮层之间表现得异常活跃。
而且,这些声音不仅会令人不悦,其不悦程度还与杏仁核和听觉皮层的活动度成正比:杏仁核调节情绪,它的激活反过来又会增强大脑听觉皮层的反应,让大脑更进一步关注这些声音。在此情况下,这些声音就变得越发刺耳、越发令人不适。”